《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公报对文商旅行业转型指引的解读

2025年10月,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,并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,这不仅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,也为身处其中的各行各业指明了航向,其中指引文商旅行业转向“增质量效益、拓场景内容、深化文化体验、可持续发展”的精细化、内涵式文旅融合发展新阶段。

 

导向一:产业升级从“服务业发展”到“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”

 

《建议》在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部分明确提出要“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”。这一表述相较于以往的“发展服务业”,增加了“优质高效”的定语,标志着政策导向的根本性转变。

 

01、指引1:发展模式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效益”

 

1. “优质”意味着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超越基础的观光功能,向高附加值、高体验感、高文化内涵升级。

 

2. “高效”则指向运营层面,要求企业通过数字化、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、投入产出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

 

02、指引2:评价标准从“量”转向“质”

 

从关注游客人次、旅游总收入等规模指标,转向更为关注人均消费(ARPU)、客户净推荐值(NPS)、复购率、业务利润率等质量型指标。

 

导向二:需求扩容从“扩大内需”到“大力提振消费”

 

《建议》在“建设强大国内市场”部分强调,“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”,并明确要求“大力提振消费”。这表明,在未来五年,促进消费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发力点。

 

03、指引3:消费场景延伸

 

“大力提振”意味着需要突破传统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(如“夜间经济”“银发经济”等),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。

 

04、指引4:消费内容拓展

 

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型消费(如康养、研学、体育、艺术)将进一步被推动拓展升级。

 

导向三:文化繁荣从“文化建设”到“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”

 

《建议》在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”部分,将文化建设具体化为“大力繁荣文化事业,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”,并强调“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”。

 

05、指引5:文旅融合从“物理结合”走向“化学反应”

 

“繁荣文化事业”和“发展文化产业”并提,意味着旅游不仅是文化的载体,更是文化价值实现和产业转化的关键环节。

 

这要求旅游开发深度挖掘在地文化IP,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消费的商业产品,实现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深度融合。

 

06、指引6:文化IP成为核心竞争力

 

在景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,独特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化IP是构建品牌护城河的关键。

 

导向四: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

 

《建议》将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美丽中国”和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”作为重要篇章,为文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划定了底线和高线。

 

07、指引7:生态价值成为核心资产

 

要求企业必须采取高标准的环保措施,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。

 

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稀缺的旅游产品,对生态的保护不再是成本,而是对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投资。

 

08、指引8:龙头企业需承担“链主”责任

 

“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”要求龙头企业不能“独善其身”,应主动带动区域发展。

 

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与周边中小企业、社区形成利益共享的“发展共同体”,在推动区域整体繁荣中实现自身价值。

 

五、结语

 

“十五五”时期,是中国文商旅行业发展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五年,企业不能再固守于过去形成的路径依赖,而必须主动识变、应变、求变,顺应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演进趋势,以“高质量发展”为总纲领,从经营“资产”转向经营“客户”,从创造“收入”转向创造“价值”。

咨 询 中 国 · 智 惠 四 海

全国统一业务电话:400-800-0139